环球今亮点!《余杭区劳模工匠——开讲啦》第二期 带你领略非遗魅力 见证手艺人的坚守
每双长满茧的手,都有值得歌颂的故事;每滴滚落的汗水,都镌刻着时代的荣光。《余杭区劳模工匠——开讲啦》带你了解劳模工匠故事。
第二期主讲人是来自竹笛之乡的非遗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丁志刚,他既是余杭工匠,也是区级技能大师。
(资料图片)
中泰街道位于杭州市西郊,属半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6.3%,土壤多为石灰岩发育而成的油黄泥土,特别适合苦竹的生长,拥有中国唯一的特色林业基地——中泰万亩苦竹现代科技示范园区,从而形成资源丰富、具有竞争力的笛竹培育基地。
丁志刚回忆,在1987年之前,泰山乡(今中泰街道)只有漫山遍野的苦竹。仅有的生意是卖竹子,价值很有限。
1987年,上海民族乐器厂来到中泰办厂,唤醒了当地人血脉中的笛箫制作情结。为了学手艺,16岁的丁志刚报名去上海参加培训。一年后,学成归来的他入职中泰乐器厂。
2008年,丁志刚参与浙江省非遗保护月活动,展示竹笛技艺、演奏等。2011年,中泰竹笛被列入浙江省非遗项目,作为最早一批参与并推动竹笛制作的手艺人,丁志刚顺理成章成为非遗传承人。
也是在2011年,丁志刚开始收徒。他坦言收徒是亏本买卖,不仅不收学费,还要给徒弟发工资。为了少亏点,他一年只收两三个徒弟,并有严格的传授标准——性格踏实稳重、制笛技艺、演奏能力和销售能力。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丁志刚在圈内有了名气,被称为竹笛制作技艺大师。什么是大师?他的理解是融会贯通之后回归技艺本质,是一种不受外物所限的境界。他为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某寺庙参拜,僧人称后山有大量竹子,可否制作一支笛子。丁志刚没有推脱,仅用一把剪刀便做了一支笛子。他说,这就是他理解的大师,超脱物外。在他看来,非遗传承人不只是一个头衔,更意味着新的重量。
有这个头衔之前,丁志刚一直在做“传承”这件事,“收徒”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他还思考如何将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传播得更远。顺应时代变化,他将传统产业与新业态融合,在抖音平台开设账号,直播教授竹笛制作技艺。善于思考创新的他,还将制作竹笛剩余料变废为宝,制作了很多竹笛文创衍生品,有笔套、艺术品、挂件等等。小小竹笛在他的手里,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让大家能多了解余杭的非遗文化,丁志刚还萌生了将其他非遗产品融入竹笛产品中的想法。例如:用永安村蓝染技艺制作竹笛专用布袋,让消费者不仅能了解中泰竹笛,也能了解到另一项有趣的非遗文化。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植被,是民族精神的血脉延续。一代代的匠人,将温度凝于双手,将匠心沉于热土,在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从现代文明中激发灵感,百转千回,薪火不灭。《余杭区劳模工匠——开讲啦》第二期,带你见证手艺人的坚守,领略非遗手艺的魅力。